4月21日下午,在山西省生态环境厅、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的指导下,山西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、山西禾伴公益服务中心、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共同举办“零碳社区晋行时”主题研讨会。会议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,邀请省内外环保社会组织、社区代表及志愿者代表交流分享,总参会人数达2395人。
本次会议围绕“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零碳建设的路径”这一核心,聚焦碳普惠机制、低碳出行、零碳社区营造、垃圾资源化处理、减塑和社区志愿服务 六项议题开展交流研讨和分享,共同为我省零碳社区建设建言献策,提供了公众有效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指引。
山西省绿色交易中心 刘飞:山西省碳普惠机制——“三晋绿色生活”小程序是一个让碳普惠成为一个有价值、强感知、弱打扰的生活服务平台。公众可围绕“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”等多个低碳场景,建立个人碳账本,实现个人减排的可视化和数字化,配合以积分兑换为主的激励场景,促进公众持续选择低碳场景发生行为,以实现绿色行为可持续的目标。
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 王晋轩:让自行车回归城市是开展“轱辘轱辘-太原站”的初心,第一年从了解城市道路对骑行的友好程度开始,在骑行中感受城市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,推动骑行成为挖掘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;第二年聚焦通勤人群,规划龙城低碳通勤图鉴,使骑行在有趣的同时更能为日常工作带去便利;第三年我们将重点推动解决停车难的痛点问题,推动在商圈、景区、换乘点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定固定式防盗自行车停车位,提升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。
南宁市绿生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李宁宁:将社区空间、环保家庭和气候变化议题相结合,以垃圾减量和社区花园/菜园共建为切入点,让居民保持兴趣和主导,身体力行地去感受和理解气候变化和生活的关系,增强气候适应的意识,同时建立生活方式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联,让更多气候适应行动在社区落地,让改变自然发生,过多样化的可持续生活。
天津市西青区绿邻居社区服务中心 安旭:生活垃圾的减量和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,与其说是垃圾减量不如说是垃圾治理,垃圾减量化和垃圾资源化是垃圾治理的两个重要手段,二者相辅相成。这就代表一是需要多元参与,无论是政府、企业还是普通公众,都是垃圾治理工作的一员;二是需要完善垃圾处理的多样化机制,摒弃单一填埋、单一焚烧的简单处理思维;三是进一步明确垃圾处理的优先次序,按照垃圾减量、循环利用、再生利用、末端处理的方式,真正让垃圾处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。
南京市建邺区绿石环境教育服务中心 王佳欣:塑料垃圾由于价值低,分布广,收集难,气候,土壤,海洋和公共健康带来了诸多威胁。通过聚焦新式茶饮行业,以“自带杯”的形式,在全国开展奶茶减塑行动,提升公众和奶茶企业的环保意识,促进行业绿色竞争及向头部企业提供创新减塑解决方案,以推动奶茶企业公开承诺减塑并采取相应行动。
成都青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刘赟:若想让生态社区的愿景在城市社区生根发芽,必然要带着“治理”的思路去运营。希望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增加社区生态设施,体现生态优先,推动环境可持续生态发展,更重要的是在广泛动员居民的基础上,在内部建立社区可持续机制,构建互助型的家园文化和助人自助的家园精神。
保障中心宣研部刘军表示,在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时,一定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始终,提升活动品位,借助社区优势,将其思想精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;其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更接地气,在名称、内容、形式等方面下功夫,让老百姓看明白、想参与、有收获;最后,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功在长久,希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扎扎实实,一点一滴,发掘基层典型案例,讲好山西生态环保故事,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本次会议分享了省内外公众参与碳减排的路径和成效,对我省探索零碳社区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。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将与各方力量持续交流合作,奋楫笃行,聚焦社区零碳建设,坚定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,推动多元参与,共建美好社区。